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盐城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新四军革命文物蕴含的时代价值和文化价值,引导新时代青年在触摸历史、身临其境之中保护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7月初至8月底,人文学院“苏行·传递新四军文物之声”实践团赴盐城、扬州、镇江、南京等新四军红色基地开展“探寻红脉忆峥嵘 重焕文物铁军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初期,成员们通过查阅新四军革命历史及文物相关的文献档案、新闻报道、视频纪录片等形式,整理挖掘宋公碑、“娃娃剧团”党旗、宋泽夫遗稿《喜鹊》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新四军革命文物,以此建立新四军典型革命文物台账,为开展实践提供坚实的材料支撑。7月13日,实践团邀请南京晓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小红灵”实践团师生代表来校开展交流研讨。会上,南京晓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王翼凡向大家介绍了学院特色实践团“小红灵”的基本情况,并就实践团历年开展的红迹寻访调研实践活动以及实践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经验分享。双方师生围绕“新四军革命文物活化实践”“新四军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实践活动开展形式”等方面开展交流探讨。此次交流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实践团成员的知识储备,为后续活化新四军革命文物、再现文物“红色基因”提供了思路借鉴。
与南京晓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小红灵”实践团开展交流研讨
7月15日至7月28日,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实践小分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别前往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淮安苏皖边区政府纪念馆、扬州新四军韦岗战斗陈列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南京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新四军驻淳办事处旧址等地开展探寻新四军革命文物的实践之旅。纪念馆内,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份份历史文献和一件件革命文物,生动再现了新四军从战火中崛起的历程,映照出军民并肩作战的光辉历史。大家时而驻足,细听讲解员的深情讲述,每一句都引领着大家的思绪穿越时光,感受着新四军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时而靠近,细观文物,从陈旧的衣物中探寻战士的坚韧,从泛黄的信件里品味家国的情怀,从历经沧桑的石碑中感受永恒的信念,每一寸斑驳都仿佛诉说着烽火岁月的革命故事;时而俯首,轻触记录本,在文物与史料的交织下,一笔一划将所见所感细细描绘,勾勒出文物的岁月轮廓,用心表达对革命先烈最深的敬意与怀念。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还围绕民众对革命文物的认知了解、价值意义和宣传建议、新四军革命文化的传承发扬路径等方面对纪念馆工作人员、参观民众进行了针对性访谈。
实践团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开展实践调研
实践团在南京、扬州、镇江、淮安等地纪念馆开展实践调研
7月17日上午,盐城地区实践团赴亭湖区南阳镇曰康村和龙庙村开展调研访谈活动。在宋曰康烈士亲属宋金芝、南洋镇人武干事袁千介绍下,实践团参观了“红色印记”烈士陈列室,了解曰康村的由来以及宋曰康、徐彬等7名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实践团成员在与曰康村工作人员的座谈交流中,深刻领悟到陈列室文物所承载的爱国为民情怀,这种革命精神已然成为曰康村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走访龙庙村之际,93岁抗战老兵倪月清向实践团展示自己珍藏的《华东军区退休军人证明书》及中央军委颁发的建国70周年奖章,讲述其作为司令部通讯员,冒着枪林弹雨传递作战机密的光荣使命,话语中透露着坚定的信念和无比的自豪。
同日下午,实践团来到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采访了文物修复师江涤非,江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文物修复工作的现状、基本流程和技术要求,讲述了其探寻文物前世今生的修复工作经历,充分展现了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质朴之心和使命担当。团队成员还就革命文物的定义和典型的界定、文物保护的价值意义等方面与江老师展开深度交流。
实践团在曰康村开展调研访谈
实践团采访抗战老兵倪月清
实践团成员采访文物修复师
实践团成员秉承“用好革命文物,讲好革命故事,传承革命精神”的宗旨,持续以新四军革命文物活化为主线,将实践中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转化。8月期间,成员们化身革命文物解说者,面向盐城、常州、南京等地的学校、社区和村部线上线下开展专题宣传和宣讲活动。大家以一件件真实的新四军革命文物为切入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向群众与青年学生讲述文物史实,传递精神内涵,让新四军革命文化真正沁润心灵。同时,实践团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每日围绕一个典型革命文物发布主题推文,以文物简介、文物故事、青年心声三个方面充分呈现文物昔日风采,搭建革命文物与青年对话的桥梁,以此激发学生弘扬铁军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爱国之情。
实践团“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宣讲
据悉,今年暑期“苏行·传递新四军文物之声”实践团共计走访新四军相关红色基地近20处,探访记录重点文物100余件,发布主题推文23条,开展线上线下专题宣讲和宣传活动50余场。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革命文物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的青年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挖掘文物价值,助力文物活化,让红色血脉世代传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