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动态   >   正文

盐粒子“云”上相约 共同走进“沉浸式新闻”——人文学院沟通与写作教研部组织线上直播教学活动

作者: 马天娇,蔡璐   审核人:周晓燕   信息来源: 人文学院    发布时间: 2022-04-04

为提高我校中文系学生沟通与写作的能力,2022年3月30日晚,沟通与写作教研部组织同学们在飞书直播平台上观看由中国青年报社的编导王聪聪为主讲人的中青校媒(江苏)可视化训练营第十期的直播培训——《沉浸式新闻的场景表达与交互创新》。

王聪聪首先从“事实孤儿”这一角度切入,利用沉浸式新闻的多元方式将这一冷门话题带入大众视野,引发广泛关注。她提到这是记者首次尝试vlog出镜,首先是收集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再由后方补充采访问题,设计拍摄的镜头要求,接着由记者按照需求及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拍摄,即时发回剪辑制作。

它区别于以往视频与图文的简单组合,而是将深度报道、视频、图片、图表甚至AR等有机结合,通过综合呈现、交互设计与受众互动的方式让观众化身为一个新闻事件现场的“目击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新闻的“观望者”,能更直观地让受众了解事实孤儿和梦想小屋的实际情况,给观众更强烈的视觉与心灵上的冲击,激发观众的关怀与同理心。

王聪聪在直播中还特地提出在一些重大时间节点,重大突发案件中沉浸式新闻发挥的特别效果。例如在建党百年时“你若记得,我便活着”这一案例运用H5技术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人事迹,袁隆平院士逝世后“云鲜花”的案例也让人们通过网络更深切地表达对他的缅怀。通过具体事例以及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使受众更加深入了解到沉浸式新闻。

通过这些案例,同学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到沉浸式新闻媒体的传播是“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是人性和个性的交融”,受众获取信息拥有极大的自主性和想象力,选择自主性强化了受众对于新闻场景的“代入”体验。沉浸式新闻媒体的创新打破了传统媒体所停留在纸质报道上冷冰冰文字的模式,更多的体现出独特的创意设计和以“人”为本的全新故事表达和独特关怀。

在课后的提问环节,大家提出了“沉浸式新闻作品在校园媒体的运用中有哪些好角度和方法”“沉浸式新闻当中采用太多技术会不会反而限制阅读”“什么类型的选题更适合沉浸式新闻”等很有价值的问题。王聪聪老师耐心地回答了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并鼓励大学生们积极尝试这种新的新闻形式,从多角度切入,发挥年轻人的创造力,为新闻事业输送更多年轻血液。

通过这次网络直播培训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在专业知识储备,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了解沉浸式新闻创作的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了沟通与写作的价值和意义。这次直播教学活动是非常成功而且有效的。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苏ICP备11037185号-1